医院如何“吃透”耗材医保新政策

近年来,医用耗材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价格虚高和过度使用。药品、耗材加成政策和按项目付费,使药品和耗材收入成为医疗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过低,进一步强化了以药品、耗材数量为基础的补偿机制。医用耗材的核心问题是激励机制不当导致的不合理使用;价格虚高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带金销售的结果必然导致价格虚高,因为相关机制使耗材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成了“利益共同体”,越是价高的耗材,使用越多,各方获得收益也越多。

所以,解决耗材问题的思路和药品是一致的——实施以DRG 为代表的混合支付方式,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医生薪酬制度改革,实现医院运行机制和医生激励机制的根本转变。只有当医生提供适宜技术、提供适量服务,且质量有保证,更多围绕患者疾病的结果改善,而非服务累加所带来的“利润”积累,才会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和耗材费用。但在改革实践中,往往是单纯地推进支付方式改革,而不调整医生薪酬制度。医院受到总额控制的作用,而医生的薪酬机制依然维持与其个人及所在科室的创收额度挂钩,作为个体层面的医生却依然沿用按项目付费的绩效评价系统和奖励标准,从而导致其并没有开展成本节约,并与医疗机构目标保持一致的动力。同时,取消药品加成、带量采购等政策落实后,客观上医院有通过其他渠道寻求补偿的要求,特别是部分耗材不能收取费用,需要通过可收费耗材的收入实现交叉补贴。

支付方式彻底转变为预付制后,医用耗材成为医院需要控制的成本,医保目录准入管理的作用会淡化,届时负向清单和支付标准应成为主要的医保管理手段,而需要考虑的问题可能与目前有较大差异。当前医用耗材的费用高和过度使用成为监管焦点,而未来激励机制的转变可能导致医疗机构不充分使用医用耗材、使用质量标准较低的耗材,甚至是使用以次充好的医用耗材。因此,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完善卫生经济学评价,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并能够为相关部门实时提供有关信息,使得耗材的生产、流通、招采、使用、支付方面有证可循,间接促进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和耗材费用的增长。

毫无疑问,亟须建立国家统一的耗材分类和编码体系,使其成为医保耗材准入和目录管理、科学设置支付范围和支付标准、医用耗材全生命周期监管的基础。医用耗材种类多、专业跨度大,由于目前没有一套成熟、统一的编码系统,各医疗机构普遍自行制定耗材分类办法。同厂家、同名称、同品种和同型号的耗材,在不同的医疗机构可能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名称,这为开展医用耗材使用的监测和分析带来较大困难。

尽管改革的逻辑相同,在借鉴药物相关改革经验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耗材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可能也相对不足。医用耗材的研发、生产、流通、采购、验收、储存、使用及使用后追溯管理,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跨学科、风险高等特点,完全照搬药品管理、评价、支付的办法可能会产生非预期结果。一次性使用耗材/重复使用耗材,植入性耗材/非植入性耗材,Ⅰ级/Ⅱ级/Ⅲ级医用耗材采用了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此外,综合医院使用医用耗材呈现明显的“长尾”现象,即医院使用耗材中的少部分品种消耗了大部分的支出金额。

耗材管理要精细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医用耗材各个流通环节的监管体制要求,其中针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强调了将加强对医院医院医用耗材使用情况和医保支付工作的监督管理,要求公示医用耗材价格,定期向医保部门报送医用耗材进销存等情况。

2019 年年底,国家医保局组织医疗、护理、物价、信息、大数据分析等专业的专家到某医院进行“维护医保基金安全”飞行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在高值耗材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高值耗材在院内的记账是在患者手术后,根据包装袋录入条码,由于是纯人工登记,容易出错,且也无法做到溯源;耗材品种、规格繁多,生产厂家数量更多,高值耗材供应商直接将耗材送到临床科室,使管理部门很难做到过程中的监督;耗材需求计划没有基础数据支持,导致有的科室大量领用,造成耗材囤积甚至发生耗材超过有效期而未使用的现象,或者因需求计划不准确而发生耗材紧缺,使医院临时采购的工作量增加;低值耗材以领代支,无法准确统计实际消耗,导致进销存数量上存在时间差。面对这些问题,医院以医保飞行检查为契机,以耗材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医院供应耗材,提升医保基金运行效率和保障基金安全。通过前期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组织专家论证,医院于2019 年12 月开始在分院区试行SPD 项目(医疗供应链管理,Supply 供给,Processing 分拆加工,Distribution 配送)。SPD 模式是一种以保证院内医用物资质量安全、满足临床需求为宗旨,以物流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环节专业化管理为手段,强化医院医用耗材管理部门的全程监管,协调外部与内部需求为主导,对全院医用耗材在院内的供应、加工、配送等物流的集中模式。

高值耗材采用SPD 智能柜管理。供应商送货时首先到SPD 中心库扫描物资信息,把生成的唯一身份条码贴在耗材包装上,方可把耗材放入科室高值耗材智能柜中。高值耗材智能柜运用RFID 射频技术,可最大程度地实现医用高值耗材信息全程可追溯。每一个高值耗材都有自己的RFID 标签,该耗材的信息、操作者信息、使用时间、使用地点和患者信息等在扫码后就会更新记录,从而形成闭环,最大程度保障高值耗材的安全性。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高值耗材的动态管理与实时监控,有效地杜绝了高值耗材的流失。

低值耗材采用SPD 定数包管理模式。SPD 中心库将到货的耗材进行拆包并定量装包,对包装上重新赋码,条形码中记录商品名称、数量、规格、有效期等耗材基础信息。临床科室使用前在低值耗材智能柜上扫码确认,按实际消耗核算计费,溯源准确,权责清晰。耗材使用数据可用于管理分析工作。

维护医保基金使用安全、保证医保基金使用效能,是医保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借助大数据BI(商业智能)对医用耗材使用情况、用量、库存周转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定期评价,可帮助医院对耗占比、耗材使用结构、耗材使用质量安全事件等方面的决策进行优化调整。同时,通过编码信息对高值耗材进行溯源,避免了人工录入时出现的账物不符的情况,给医院和医务人员设立了一道监管防线。

DRG 支付方式改革、取消耗材加成等医保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实施,倒逼医疗机构将医用耗材费用从收入转为成本。这将从源头上遏制医用耗材的过度使用,并且促进医院内医用耗材的管理从过去的粗放式管理,走向溯源、安全、高效、合理、规范的精细化管理。而建立在全流程可溯源性价比分析基础上的耗材精细化管理,既确保了医保基金在医院的安全、有效、合理、合规使用,同时也保障了患者能够使用到性价比更高的耗材。

在公立医院中,医用耗材监管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首先,繁杂的种类、翻新的名称、各异的规格、不规范授权或频繁变更的代理商,对医用耗材使用管理构成了巨大挑战。其次,使用不当浪费多。医用耗材零差率可以切断供销方与医疗机构的利益关联,但不足以完全消除提供给医务人员的利益诱惑,容易驱使非医学需要扩大使用范围、增加使用数量或高价(品规)驱逐低价现象。此外,外请专家自带或指定高值耗材,以及设备投放捆绑耗材采购的遗留问题,均能避开准入遴选关口进入临床,或浪费医保资金,或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再次,临床科室权力大。多数医院由器械科、医务部、审计科等共同负责耗材的采购、管理,但职能界限不清晰。耗材管理需要充分的医学和经济学知识,对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指标拥有充分的分析、判断能力,否则就难有底气评价临床科室的需求正当性和应用合理性。专家委员会又容易互相顾及情面、心照不宣予以放行,虽然严禁科室自行采购,其实具体品规的最终选择权很大程度掌握在申请科室手里。

医用耗材使用兼具技术和经济属性。引导医生正确运用专业话语权寻找平衡点,使患者以较低成本获得合理健康收益,医疗机构的自我管理责无旁贷,医保部门的“指挥棒”也同样无可替代。近期国家医保局就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医用耗材管理等制度密集征求意见,通过医保支付规范医疗服务的政策信号十分明显。国家卫生健康委亦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增加了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指标。对公立医院来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

优先使用目录内耗材。国家层面在统一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医用耗材目录》,以省为单位确定医保支付标准,使进入《目录》的耗材具有功能作用、临床价值、费用水平、医保基金承受能力等综合优势。但这些优势必须有“量”为支撑才能有效显现,公立医院应主动作为,形成推进带量采购的共识和合力,进一步降低集中采购价格和本院耗占比,节约医保资金。严格控制目录外耗材。目录外耗材不受管控随意使用,就会形成“管涌”和“暗流”,使新政效果大打折扣。公立医院应完善并严格执行院内准入、采购、使用、结算制度,运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对目录外耗材特别是单价和资源消耗占比较高的品规、目录内与目录外耗材使用比例明显异常的科室、目录外或单一品牌高值耗材用量明显超出本专业平均水平的医生加以重点监控,防止政策红利和患者获得感流失。

积极应用高性价比耗材。随着按病种付费、按DRG 付费推进加速和反腐纠风力度加大,高值耗材由医院运营收入项变为成本项,由廉政风险低代价项变为高风险项,有助于医用耗材回归技术本质。根据病情规范地使用耗材,适当增加高性价比国产优质品类使用,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医用耗材提升核心竞争力。

无序到有序 带来诸多期待

征求意见稿对医用耗材医保准入、支付管理、支付范围、医用耗材的医保支付条件、基金不予支付的情形、基金和患者均不予支付的情形、医保支付标准的确定和调整、支付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对医保经办机构、医院、参保人有了明确的预期,有利于科学合理控制耗材的费用。

当前,医用耗材的种类繁多,编码不统一,名称不一致,以前都是各地医保部门有一个匹配的基本原则,但没有明确的具体每一种耗材的目录等级。医疗机构根据基本原则匹配,难免出现同一种耗材不同地区待遇不同的情况,给医务人员和参保人带来很大困惑。统一制定《基本医保医用耗材目录》后,耗材的目录等级、支付标准有了统一标准,医疗机构在耗材项目的日常匹配、维护、使用有了明确指引,管理将会更加规范。

医用耗材的各种产品,特别是在国产和进口产品的价格存在较大的差异。支付标准的制定,在保基本的基础上,对于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参保人,可以选择不同的医用耗材,有利于一方面可以让参保人有一定的选择,同时保证医保基金可持续。同时明确使用价格高于支付标准的医用耗材或非医保目录内医用耗材,应保障参保人员的知情同意权,从另一方面保证了参保人的合法权利。

目前部分城市已经将医用耗材纳入按病种分值付费的住院总额。医疗机构关心的问题是,按照支付标准支付的耗材医院供应耗材,超过标准支付的部分是参保人支付,是否纳入病种分值的住院费用?如果纳入是话,会影响医保病种分值费用,医疗机构为了控制医保费用,难免在一定程度也会影响这部分高值、费用较高的耗材的使用,参保人选择也会受到影响。

通过集中带量采购、国家谈判等方式,药品降价达到50%以上,其降价的示范作用,让医保经办机构、医疗机构、参保人及生产企业特别关心耗材集中采购后的降价空间。征求意见稿在招采与挂网、医疗机构配备、医保支付标准的确定和调整给出明确规定,值得期待。医保基金的监管,目前是医保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来讲,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医用耗材,特别是高值耗材的合理使用,需要医疗机构的医保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宣传和管理监管力度。同时,会同医疗机构的医务、耗材管理部门、计财部门、纪检部门等部门组成行政MDT 协同管理,在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前提下,更好地用好管好医用耗材。

摸清“家底”推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申铖、胡璐)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24日下午分组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

与会人员认为,两份报告较为全面地报告了各类国有资产的基本情况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客观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改革方向,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对国有资产监督,提高国有资产管理透明度和公信力,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是党中央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重要决策部署2023年学校国有资产盘点工作情况报告,是党和国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沈春耀委员说,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此次提请审议的两份报告首次把国有资产情况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实属不易。

吕薇委员表示,总体来看,报告摸清了国有资产“家底”。除了企业国有资产以外,此次还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分类做了报告和分析2023年学校国有资产盘点工作情况报告,较为全面且具有创新性。

在审议中,部分与会人员对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建议。

“国有资产管理还需要下功夫不断地完善。”徐绍史委员说,特别是有争议的一些资产,要不要纳入国有资产的范畴来考虑,建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把薄弱环节弥补上去;尽快完善报告工作,切实完善国资管理情况报告的体例和结构。

刘修文委员说,为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未来需要切实摸清“家底”,进一步突出报告的全口径;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进一步突出全过程监管;加强技术保障建设,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一步夯实报告制度的基础。

吕薇委员建议,下一步工作重点应着力于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的会计、信息、统计和报告制度,尽快完善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的机制建设。


本文内容整理收集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代表CRM论坛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处理。
云呐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是专业销售和研发各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企业条码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软件产品,产品作用功能优势明显欢迎来选购!咨询电话:13157126221

相关阅读